昨晚带家人去看《我和我的家乡》,早上起来,Coco妈妈说她昨晚失眠了,一夜都在想自己的父亲。去年国庆,她还在家乡照顾卧病在床的父亲,那时岳父还在肝癌晚期的病痛折磨中,10月17日岳父离世。似乎就在昨天,确乎时近一载。如此这般,人生如梦。《我和我的家乡》由五个故事组成,每一个篇章都是那么的让人捧腹大笑,但又是如此悠远的让你陷入回忆和深思。
我的家乡在陕西,说是八百里秦川,说是大秦大地,与我而言更为真切的便是夏村的黄土疙瘩,便是夏村的浓浓乡音,便是夏村的阵阵蝉鸣……有很多很多的美好,纵然后来到县城读了高中,在成都读了大学乃至工作、结婚、生子,但确乎只有夏村的美好是最值得回忆和咀嚼的,是那样的甜美和迷人。夏村是夏侯村的简称,村名的由来是有故事的。
夏侯村为礼泉县石潭镇政府驻地。东邻杜家村,南接大同村,西毗乾县注泔镇瓜赵村,北连刀东村、刀西村。相传元朝中期夏侯氏在此建堡独居,故名夏侯堡。坐落于吴家沟东北约400米,人称老堡子。1958年前城堡遗址尚存,后被毁。元朝末年夏侯氏遭遇灭门之灾,族人被官府逮捕杀害,只有一王姓媳妇,身怀六甲幸免,避难于今乾县注泔镇铁王村山沟边一窑洞,产下男婴,为躲避官府,子随母姓。过了很多年后在携带子回到已成废墟的夏侯堡居住。
元末明初,属于夏侯氏后裔的王姓家族人丁兴旧王也得到了壮大。明朝初年经族人商议就在今址筑起新城。新城四周筑城墙,长宽各约65丈,开东、西城门,城门顶端筑有城门楼,南北角各有炮台,城墙上有宽2.5米走马道。为纪念先祖,便将新城取名"夏侯村"。据传明万历年,华阴大地震,加之旱灾和瘟疫流行,关中人口锐减,十村九空。明朝推行"晋豫填陕"移民,先后有王、吴、陈、吕、鲁五姓迁入,后鲁姓举族迁往四川雅安。因王、吴、陈、吕四姓所建之村位于夏侯村周围,故统称夏侯村。
只是现在夏侯村上也已经没有了姓夏侯的,姓王的为主,吴姓在村东的吴家沟,吕姓在村西的吕家。是石潭镇政府所在地,同样,石潭镇这个名称也是有来头的,之前在很多篇关于响石潭的追忆中提到过。
石潭镇位于礼泉县西北部,镇政府驻夏侯村,距礼泉县城17公里。东与昭陵隔沟相望,东南与赵镇以河为界,南与城关镇以泔河为界,西与乾县注泔镇为邻,北与南坊镇相接。全镇面积约60平方千米,人口25632(2017)。辖15个村民委员会,25个自然村。1958年为石泉公社,1961年更名石潭公社,1984年改乡,后改为石潭镇。咸阳(历史)大事镇名因境内小河沟有"响石潭"泉水而得名。
据《礼泉县志》记载:"响石潭"位于小河上游河床,为九峻山延伸带,石灰石因河水冲刷裸露在外,形成一个小断断崖,周围皆为黄土沟壑地质构造。发源于石泉的小河,流经于此,飞流直下,瀑布飞挂。因其岩石、飞瀑、潭水、声响集于一身,故名响石潭。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曹骥官本《续修礼泉县志搞》载:此潭怪石嶙峋,水中突立。河水自上而下呈瀑布状。土人呼为响石潭。潭东岸有土阜,下锐上阔,俗谓金炉朝天。又有土垒,奇形怪异,俗谓灵龟饮水。又载:今县北泔河袁村坡下有水自北入泔,俗称小河,或以为浪水。水浅而清澈,多小鱼其上。流经俗号响石潭者,水击石横涛沫飞溅,奔流环绕,自成瀑布者,最为奇观。
看了“北京好人”,想到我的祖父母。经常看到身边同事说过节回家看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就特别的羡慕。我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我小学五年级左右都已经全部去世。外婆我是从来没有见到过,据母亲说外婆60岁左右便离世。爷爷我见到过,去世时候我大约四五岁,但我对爷爷没有任何印象。外公和奶奶去世时间差不多,在我12岁左右前后去世,记忆非常模糊。
以前暑假时候最喜欢去外公家,他们家里有很多书可以看,舅舅家的孩子比我大,我常去翻看下一学期的课本,提前预习。舅舅家的哥哥姐姐们带着我去抓知了,去河里抓鱼,捞贝壳。印象中舅舅家的大盆子里面装了很多很多的贝壳,每次回家我都还带上一些走。暑假时候,奶奶经常去大姑家,大姑家和外公家距离不远,有时候在外公家待久了就去姑姑家转一转。
大姑家有个哥哥做手工特别棒,经常教我叠兔子,千纸鹤等等,可惜现在都忘记了。记得家里曾经养了一条叫“虎子”的狗,大姑家暑假临时借去看家,后来不知何故狗死了,可能是吃耗子药吧。然后姑姑家就把狗皮剥了下来,晾晒在房顶上面。不知道何故,我脑海中一直对屋顶狗皮的画面印象非常深刻。或许,那时候狗狗是我最好的玩伴,内心有些小刺激,便久久不能忘却。
看了“天上掉下个UFO”,想到苹果糖葫芦。现在水果摊上已经看不到秦冠苹果的身影,曾几何时这是家乡农民发家致富的主要产业。印象中一直残存着父亲写在果园房房墙上的那句话“苹果苹果人人心乐,当初没栽确实有错”。从我读小学开始村里便大规模栽种苹果树,还记得那时候晚上村上会组织农户集中学习果树的修剪知识。
果树刚开始结果子时候,非常的稀少。农民们都在自家果园里面搭建起了建议的房子,住在里面看护苹果,担心被偷。有一次,隔壁果园孩子碰到了我们家的一个苹果,我还和他打了一架。我哭着说:“妈,明明把咱苹果给碰跌咧”。记得村上邻居家在屋门口放了一袋苹果,大冬天时候苹果都冻成冰块,咬起来是那样的甜,硬硬的,酸酸甜甜的。
每个人都想让家乡焕然一新,那个时候的父母也是如此。苹果成了很多家庭的收入支柱,那时候红富士一斤2元多,秦冠一斤1元多。记得有一年买苹果,我偷偷拿了一个大苹果去门口卖糖葫芦那里换了一串回来。一个苹果七八两,也有小一块钱的样子。现在回家乡,苹果树都已经荒废,秦冠也一斤两三毛钱,再也没有了往昔的辉煌,都当落果卖给了果汁厂。
看了“最后一课”,想到老师及未来。我的小学老师能记住名字的没几个,大约印象最深的是小学一年级语文老师的那句话“高的高,低的低,骑着骆驼吆着鸡”,来说我们班同学写字不整齐不规范。三四年级时候有一个老师大家都惧怕,大约是他要用烟锅头来敲打学生的头部,幸运的是我没有在他的班上。小时候遇到大扫除,需要自己从家里带扫帚过去,想起了尘土横飞的刺鼻味。
我的一侧脸上有一道疤痕,还记得时候小学时候学生要自己安装窗户玻璃,我抱着玻璃走的时候不小心摔倒,然后玻璃破碎划伤了脸,于是岁月永留痕。那时候每周要上五天半的课程,周一到周五我们三大晌的课程。早上六点过上学,九点过放学回来吃早饭,然后再去上中午课程,一点左右回来吃午饭。两点过再去上下午的课,晚读后回家。周六上午有三节课,上完后放假。
到了五六年级的时候改为了周末休两天,到了初中后改为上午下午的两大晌的课程制。此刻,那些教我读书识字的老师们有的都已经七八十岁了吧,不知道他们现在还好么?或许再过几十年,当我年老时候,或许只有翻看我的博客才能回忆起曾经的很多往事。或许,当我也像电影主人公那样脑梗塞后出现痴呆,我也许就只记得小时候那段美好的岁月。
看了“回乡之路”,想到家乡那口井。家里没有井,小时候父亲常在隔壁邻居家挑水。现在想起来,好像就只有我们家没有井,其他前后左右的邻居家都曾挑过水,后来用架子车和水桶拉水倒在瓮里面喝。挑水的水桶是那样的沉,我提起来一桶水都费劲,而父亲要挑着两桶水,那时候父亲的形象就是一个大力士。后来用水桶拉,每次回来要用水管把水放出来,就需要使劲吸,排空水管里面的空气,利用负压把让水自动流。
再后来由于每家都栽种了苹果树,家乡处于旱腰带地区,常年缺水。于是每家每户都在自己果园里面打了深井,由于那时候农村缺电,而且常常电压不足。为了能够水泵从井里把水抽上来,大家经常夜里去果园浇水。以前电压经常偏低,电压一低,水泵立马跳闸。如果在家里看电视,电视就会突然的暗一下,大家就知道这时候电压不稳了。
那时家里如果喝水,就会从自家的果园水井里面抽水,然后拉回家喝。现在回家,果园里面的水井都用厚厚的树枝和茅草遮住了,后来地下水位越来越低,这些水井很多已经没有水,再者苹果现在不值钱了,再用水井水灌溉,成本太高,大家也便作罢。如今,每家每户都用起来了自来水,告别了挑水拉水的日子。
看了“神笔马亮”,想到梦想与现实。每个人都有梦想,有希望梦想能够照进现实,可是现实经常是如此的残酷和冷漠,于是梦想常常被裹挟着前进,直至磨灭。就像现在我们经常要问孩子愿望一样,小时候老师和家长也会问我们的今后的愿望。记得我也曾经想做一名画家,想做一名科学家……更记得曾经在奶奶墙上报纸里面的一句诗:“我是农村娃,泥土养育大,双手握锄把,辛勤种庄稼”。
有一次我把这个读给大人们听,然后被痛骂了一顿,让你好好读书,你给我想着种庄稼!然后就灰溜溜的继续看书去了。还记得在家门口头门两侧墙上写着“科学种田,勤劳致富”八个字。每次回家都会看到,虽然现在没有种田,但科学和勤劳二字我记得非常牢固。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讲究科学,要讲究方式方法。同样,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注意勤奋,勤能补拙。
一年时候我的读读写写那本书掉了,父亲给我把全书抄写了一遍,就连插图父亲都给我绘制了上去。父爱如山!记得父亲在房间墙上写着“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你强它就弱”这几个字,那时候约莫父母也是40岁左右,曾经他们也有青春和梦想。我给母亲说,我也不怕困难,爸爸不是写了么,困难就是弹簧,我们要强大。母亲笑着说,那是毛主席说的。
五个故事,五味人生,如此!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