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翻看《成都城区街名通览》,再次看到青龙街,脑海中始终回荡着“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初识青龙街是因为新华少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团队社区访视,这里是我们辖区的一个普通街道。然而站在历史的角度回放,你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青龙街,穿越2000多年,让厚重的历史给这里披上美丽的霓裳。收拾一下心绪,开始静静的在历史长河中流淌吧。此刻,有一种无比庄严而肃穆的感觉。青龙街的几个关键词:张仪、杨雄、洗墨池、龙女堂、墨池书院、芙蓉书院、聂铣敏、成都县立中学堂、成都七中、十三中……

一、张仪筑城来掘土

秦惠文王后元十四年(公元前311年),秦在古蜀地置成都县并令张仪、张若按秦首都咸阳建制修筑成都城墙,“周迴十二里,高七丈”。据《成都通史》记录,因秦人不认识成都天气、土壤,用关中板筑法筑,土墙较薄,经20多年后,不少地段已毁于暴雨、大水之下。

后来一只乌龟从河里爬出,绕城走了一圈,巫师说要沿着乌龟走过的线路筑城,城墙才筑成,所以成都别名为“龟城”。乌龟就停在青石桥所在之处,是以青石桥又称龟化桥。筑城必然需要掘土,于是在现在青龙街北挖土挖出来一个大坑,坑内积水成池,称之为“龙堤池”。

二、杨雄著书洗墨池

扬雄(前53年-18年),字子云,蜀郡郫县人。汉朝时期辞赋家、思想家。据《汉书 扬雄传》,扬雄曾居于成都,至于宅在何处,说法不一。《太平寰宇记》载:“子云宅在少城西南角,一名草玄堂”。宋何涉《墨池准易堂记》载:“扬雄子云有宅一区,现锦官西部隘巷,著书,墨池在焉”。

晚唐之后,人们传西汉扬雄故宅在龙堤池畔,扬雄曾在此池洗笔,故龙堤池改称之为墨池。据传,当年扬雄的子云亭也建在墨池旁边,周围浣纱、种菜的老百姓每天一大早起来,最为享受的就是聆听扬雄那抑扬顿挫、节奏起伏的读书声。唐代刘禹锡《陋室铭》写到:“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三、龙女堂旁青龙桥

唐玄宗年间担任成都最高长宫的章仇兼琼有一天晚上梦见水中龙女,便在洗墨池边修建祭祀龙女的龙女祠。宋仁宗庆历时经扩建后改名龙女堂。左侧之桥按照古代对天空中星宿“四象”称呼,即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故称为青龙桥,以后在桥边形成的街道称为青龙街。

为了纪念扬雄,从唐代开始这里就陆续修有一些建筑(宋代还有记载说早在南齐时就建了草玄院),宋代有草玄亭、准易堂、解嘲亭、吐风轩、洗墨池等。明代万历年间曾经重修洗墨池,池北建有草玄堂,池前建有子云亭,但是在明末清初的战火中尽毁。

四、墨池书院书声琅

宋朝开始,人们怀着对扬雄的敬仰,就在此兴建学堂学院,历经元、明、清,风风雨雨,兵火匪患,但历代官府一旦在战火平息,经济民生恢复后,均着手在此旧址上兴建学堂书院,而且名称几百年不变,都称之为墨池书院。 清朝初年,成都城市重建于草莽之中,百废待举。

道光年间,学政聂铣敏捐俸约1万两白银购买墨池故址处郑氏私宅三院及空地数亩,重建墨池书院,并置学田70余亩于温江向家碾,让书院的经费由了坚实的保障。共有三大院房舍200余间,空地4亩。中为书院,左为东园,右为廉泉精舍,气象一新。青龙街上再次响起读书声。

五、县立中学墨池平

随到成都经济逐渐繁荣,潜溪、芙蓉、尊经等书院相继恢复兴建。到了咸丰三年,墨池书院原址一分为二,墙左边是墨池书院,墙右边是芙蓉书院。清末改设成都县中学。民国时还在校侧建成都县立女子中学。墨池水面逐渐缩小,直到民国初年仍然存在,有亭有桥,绿荫接地,游人还可垂钓。

民国时期,日本飞机轰炸成都,成都县政府搬迁西郊茶店子,墨池迁不走,被填平了。1946年又把校园中的子云亭也拆往茶店子,20世纪70年代因扩建成灌公路而被拆除。五十年代初,成都市县中迁新南门外磨子桥,改称成都市第七中学。华西协合高中迁成都县旧址,改名成都市第十三中学。

六、家庭医生步青龙

现在的青龙街属于成都市青羊区,东起人民中路二段,西止老东城根街北口接八宝街,长346米,宽20米,沥青路面,梧桐成荫。青龙街南清末创办习艺所,民国后设南熏中学,抗日战争时期学校迁走。此处设立省医院,1954年10月省医院外迁,此处改称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

青龙街在1968年改为红光路一段,1981年地名普查时恢复原名。新华少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团队医护人员走在青龙街,走进青龙巷、走进西府南街、走进守经街……为社区居民开展健康管理。一个个充满历史韵味的街名,一群群孜孜奋斗的医护,美好的时代,见证历史,创造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