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工厂》这部纪录片想必很多人都看过了,影片开头提到了通用汽车公司工厂的关闭,那么通用汽车真的到了要关工厂的节骨眼上了吗?最近 vox 讨论了一下这个话题,有很多有意思的观点这里分析下。
首先我们都知道市场是有周期但无法预测的,不过周期可以看成一种累积问题-清算-再累积问题的循环,在经济发展中,这个累积的问题通常是债务。不过公司制的一个好处就是除了发行必须还钱的债券外,你还可以发行股票,股票上市后也会受供求影响。上世纪二十年代大萧条后,美国监管还没到今天的程度,所以很多公司就利用股票供求关系来做市。具体来说,上市公司可以通过代理人直接从市面上回购自己公司的股票,市面流通股票变少价格就会上升,提高股价后公司悄悄卖掉,一进一出,什么业绩都不需要就赚到了钱。这种玩法在大萧条之后非常流行,股市崩盘后的公司可以用很便宜的价格回购自己的股票,这样崩掉的价格就会上涨,这当然是个空手套白狼的生意,但不久美国人就把回购自己股票算成内部交易搞成了违法行为,也就是说,上世纪30年代后在美国自己公司买自己的股票是违法的。
等等,这不对吧,最近不还有新闻说大公司在回购股票,难道明目张胆违法?当然不会,上世纪80年代,美国遇到了滞胀,上台的里根总统换了证监会主席,新主席上任后就把回购股票的限制去除了。原因也是有的,就是刺激投资,当股票可以回购之后投资人就更乐于投资,因为股价会被回购所支持。同时,公司的管理层也从对员工服务转成了对股东服务,因为股东们也很聪明地把管理层奖金跟股价绑定,然后从那时起管理层的必修课就成了每年搞回购了。一般来说一家公司如果盈利,多出来的钱会有三个去向:再投资、涨工资与股东分红。伴随美国制造业的转移,再投资对美国工业界就成了赔本买卖(投资海外目前还是赚);工人工资在70年代前确实同生产率上升同步上涨,但70年代后到今天美国工人阶级的实质收入其实没变化,这多出来的钱其实都去搞了回购与管理层奖金。看下美国的贫富差距,近些年也一直走高,完全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现在的政府一上台就减税,开始工人们很高兴以为要涨工资,但今年的国会报告却发现税是实打实减了,但工人工资几乎没变,反倒是去年股票回购创了历史新高。与之对比的是德国大众与日本丰田,CEO的工资都不如通用的一半高,回购比例最高时也就大概跟通用最低时一样,但通用的市场份额却从曾经的市场第一掉到了第四而大众与丰田反而经营良好。同时,通用也关掉了一些工厂,其中就有《美国工厂》里曹德旺买的那家。说到这里你可能会说回购就是肥了少数人而瘦了大多数,应该重新取缔,但事情没那么简单。
回购本质是服务投资人的,如果投资人本来就是工人自己那么所谓回购就是左手掏钱放到右手,要么是分红要么是工资。然而投资人往往要到市场上找陌生人融资,有些是金融大鳄但也有散户,机构与被动投资的兴起让散户也可以相对高效投资股票。这就是金融学家所谓的普惠金融,所有人都会从市面上经济发展最好的上市公司的利润中得到回报,如果你工资不涨但股票一直分红,那么也算是从社会经济大发展中受益。同时,很多公司现在也在去投资化,这样就可以不用听华尔街的指挥而更好为员工与客户而不是股东运转,很多人斥责资本的恶意收购与对管理层的控制,员工持股与参与决策也越来越多,很多公司甚至干脆不上市。不过,相应的这部分超出行业平均的收益就不可能让其他人来染指,这样是好是坏也没有直接答案。
只不过我怀疑还没等达成金融普惠,更先出现的会是社会分化。上市公司一般是所有公司里经营比较好的一批,经营好的公司股票在二级市场固然吃香,但大头赚到肯定不是人数占优的那部分。普通人确实可以通过被动投资有所收益但不会太多。很简单的道理,如果所有非上市公司的人都能得到上市公司的发展福利,那也是左手转右手,左手你分红的收益是你右手工资因为竞争落败给上市公司所减少的,通常后者减少的更多。所以在我看来把所有人都变成投资人的想法只是提出了一种可能性且对个人而言也说得通,但终极目标是达不到的,除非你利用国际分工去压榨发展中国家,遗憾的是现在还就是这么干的,不过压榨是压了,受益的总是少数人。
美国在经历了08年金融危机与量化宽松后的就业率确实一直走高,不过仔细看看会发现这些就业率通常是低端劳动岗位,雇佣率高了但企业家的工资总支出并未增长。《美国工厂》里曹德旺的新工厂创造了新的就业,但工资并不如通用时代的工资,但被解雇吓怕了的工人自然也会接受。这里我们不看曹德旺的中国背景,假设来一个名为“不通用”的美国玻璃公司,开同样的工资也会雇佣到人。也就是说,金融危机里失业恐惧实质上降低了制造业的整体用人成本,因此带来的收益去了哪?大概率还是投资人。前面讨论过了,投资人里吃肉的还是少数。在不能回购股票的时代,企业CEO与工人收入差距是12倍,现在已经过百倍了。同时,这个问题不是美国特色,欧洲也有,全球的工人阶级其实是金融危机的最大受害者与体验者,反倒是金融从业人员很快就从政府救助里活过来了。想到这里,发现那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似乎还真是有一定远见。当然,我还没提技术进步后的去人工化与全球范围内年轻人兼职或好听点叫斜杠青年的趋势,企业通过无薪实习与外包可以最大程度精简运行费用与福利支出,但副作用就是分配的不平等更严重了。在《穷忙》这本书里,作者看到美国企业会淘汰劳动技能不够的工人,但因为劳动技能高的工人也会摸鱼,所以干脆都发最低工资,这导致人员的高流动率,人员高流动率反过来降低效率,进而进入恶性循环,然后自动化大潮一来,企业就合理升级,留下一批负资产工人给社会。企业逐利天经地义,但演化成少数人配合机器就自然形成分配问题。
有些人会说分配不平等不是问题,他们做慈善不就又回来了。说这话的人一般都是高高在上想当然,对一个个体,接受施舍过一天算一天与自己赚钱是两种生活态度,人一旦进入接受现状状态就很难回去了。债务、生活恶习及工作不稳定的个体接受了现状后慈善对改善他们的境遇作用不大,而这些东西在贫富差距大的地方特别常见,国内的三和大神与美国铁锈带的失业工人都实在面对这个问题,这不是先养肥几个富人等他们做慈善就能解决的,这种自发机制及其缓慢。先把人搞穷再施舍与从一开始就让更多人享受经济发展是两种发展策略,后者很多人觉得在苏联解体后就失败了,但这是不同历史阶段的事,大锅饭在初级发展阶段是不可取的,但发展的后期特别是技术不断取代人工的今天,让更多人享受技术带来的改变而不是原地打转是必要的,让贫富差距缩小可以让我们回答一个很超现实的问题:在粮食可以满足所有人基本食用需求的今天,为什么有些人还吃不上饭而有些人还在浪费?
给懒汉多发工资是浪费,给富人更多资产也许资金利用率更高,但当下的问题是更高的资金利用率只是让富人更富而穷人还是挣扎在边缘。美剧《无耻之徒》里塑造了一个失业工人的形象,他酗酒吸毒坑蒙拐骗,但其实他对生活有希望,在一个小店里工作三周就成了明星员工,然后第四周就被裁掉,因为小店在网购大潮下生存不下去。技术趋势没有道德属性,它一定程度加剧了螺丝钉社会的整体脆弱性,知识精英无法体会那种付不了账单的感受但这种感受不会因为没人说就不存在。绝大多数人都是上了车就不去想挤不上车状态的,但你不想不代表上不了车的人就消失了,你不会知道下次再见时的场景。没有哪种可持续的游戏规则或系统可以单向只让少数人获益。
最简单的解决方法可能是政府的直接补助。事实上,当前很多国家在试点政府直接的经济补助,例如直接给所有人无差别发钱,这反倒看到了一些积极效果,而这与提高底层工人工资其实本质一样,很多人因此可以开始自己的小生意与教育,同时无差别补助的行政成本非常低,政府可以不用费事去排查谁符合条件,而其实这部分行政的财政开支比无差别发钱多发的那部分还要大。指望少数富人剥削后的慈善基金会不如直接从游戏规则上让所有人的分配更有效一些,有人质疑这会让富人没动力投资,但却没看到从个人债务中缓过来的更多人所释放的创造力。你给百万富翁一所大学他能修几个学分?你给一百个交不起学费的人免掉学费他们能成就多少?关于这个话题可能永远都不会有一个简单的答案,说到底我们没有可观测的平行宇宙来对比,但至少要对绝对的价值判断保持怀疑。
对个人而言,有稳定的工作,然后从最优秀的公司发展中分碗汤是不错的。但这种投资形式的副作用会让企业管理者放弃实质发展而着重去玩股票回购这类数字游戏,另外脱离实际的股价往往是泡沫的源头。如果你发现一个低风险高收益的路子,那么公开后的直接后果就是所有钱都涌过来堆泡沫,股价、房价、互联网概念、加密货币、艺术品等的价格疯狂都是这种对利益的追逐,然而也总会因为人多后风险开始上升而最终破灭。所谓铁饭碗无所谓就两种,一种是不可替代性,例如中东的石油,只要你的车子明天还要跑就不能忽略;另一种是高难度有门槛行业,例如医生等需要长期培训且又吃经验的持证上岗行业。其余的都是些左手换右手的把戏,只不过可能是你的左手换到别人的右手。保持乐观是重要的,但乐观到对很多问题视而不见或仅仅认为过往三五十年的经验以后还行得通就是愚蠢了,危机也许是周期的,但每次都可能是不同的起因,以前的小角色现在可能成为主角。
毕竟,问题如果不解决,它自己不会主动消失,只会积累。